清洗用材料有幾類:石油係溶劑,鹵代烴溶劑,堿性化學水溶液,乳化液等。簡單的說就是溶劑清洗和堿液清洗倆種。鹽城五金衝壓。
前處理脫脂用清洗材料簡介
1)常見的有機溶劑為:
石油係溶劑有溶劑汽油、煤油、正己烷等;芳香族溶劑有甲苯、二甲苯等;氯係溶劑有三氯乙烷、三氯乙烯、四氯乙烯、二氯甲烷等。
有機溶劑的特點是脫脂效率高,特別是清除那些高黏度、高滴落點的油脂具有特殊的效果,而且可以在常溫下用簡單的器具和石油係溶劑進行手工清洗,對於各種金屬、各種尺寸和形狀的零件都適用,一在產量不大、機械化水平不高及有特殊要求的工廠中仍然采用。
為了使油汙除淨,至少要用有機溶劑西倆次以上,使用一段時間後,當溶劑中的油汙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時,要及時更換,最後一道清洗要用比較幹淨的溶劑。
除了液相有機溶劑脫脂,還有氣相有機溶劑脫脂。例如利用三氯乙烯、三氯甲烷等物質,他們的沸點低、受熱易汽化,遇冷易液化、蒸氣密度大、蒸氣界麵不易擴散、不燃燒、溶解能力強(15度時三氯乙烯的溶解能力比汽油大四倍,50度時大七倍),因而常用做氣相脫脂,即把零件置於這類有機溶劑的蒸氣中蒸氣就在冷的零件上冷凝化,零件上的油脂就溶解於液化了的有機溶劑中而脫離零件,液化了的溶劑又被加熱成蒸氣,這種過程一直持續到零件表麵的溫度與溶劑的溫度相等,蒸氣不在被液化為止。
雖然氣鄉有機溶劑去油效率內很高,但是不能洗掉無機鹽類和堿類物質,不能除去零件上的灰塵微粒。把三氯乙烯的浸洗、氣相清洗和噴洗來聯合采用,可以獲得極好的清洗效果。由於采用有機溶劑去油的勞動條件差、毒性較大,氣相脫脂必須有良好的封閉式脫脂設備和通用裝置,大多數有機溶劑防火要求嚴格,而且脫脂費用高,現在又有高效賭東道的水基清洗劑的出現,現在一般已不采用有機溶劑去油。
2)堿性水基清洗
以堿性清洗劑為主的水溶液,對動植物油脂通過皂化作用使之成為可溶於水的皂類。此皂為表麵活性劑,對非極性的礦物油有乳化作用,使之“增溶”於水相中堿性清洗劑的水溶液也可溶解汗跡等無機汙物,故也能將其洗去。加入合成洗滌劑的清洗液,對油脂的清洗作用更有效。
堿性化學水溶液能清洗各種汙物,在下一工序要求親水表麵時特別適用。他有較溶劑經濟、清洗液能用水洗淨,有不燃性,無毒性。
一般的堿性水溶液不如有機溶劑清洗快,而且需要加溫,還要有機械攪拌,並需注意PH值高室隊銅、鋁、鋅等金屬的腐蝕作用。
各種金屬發生腐蝕的臨界PH值為:
鋅 鋁 錫 黃銅 鋼鐵
PH 10 10 11 11.5 13
目前隨著技術的發展,出現了表麵活性劑,他可以和堿性水溶液一起使用。他即保存了堿性脫脂劑方便廉價的優點,又能大大的提高脫脂效率,降低脫脂溫度,與單純用表麵活性劑相比,即降低了脫脂費用,又有很高的脫脂效果。因此,目前被廣泛的應用在前處理工藝上。
含表麵活性劑的堿性脫脂劑中常用物質及作用簡介如下:
1、氫氧化鈉 又稱苛性鈉,是一種強堿化合物,他在水中溶解後電離出OH¬¬-¬,提供堿性,與動植物油發生皂化反應,生成能溶於水的甘油和脂肪酸鹽,溶解分散在水溶液中。所生成的脂肪酸鈉皂不僅自身有水溶性,而且也起表麵活性劑的作用,能使不活性的油汙被殘餘的堿乳化、分散。當礦物油脂中存在羧酸基和磺酸基時,也能產生同樣的現象。
2、碳酸鈉 又稱蘇打,是一種價格低廉的堿,他在水中水解時生成OH-,,提供堿度。因此,碳酸鈉具有緩衝作用,不象強堿那樣腐蝕某些有色金屬。碳酸鈉在硬水中能生成難溶的碳酸鈣,因此對應水有一定的軟化能力。
3、磷酸三鈉幾縮合磷酸鹽 磷酸三鈉在水解時生成離解度很小的磷酸,從而獲得堿度。磷酸三鈉具有軟化硬水的作用和較明顯的促進汙垢粒子的分散(乳化)作用,他還具有較高的堿性,可通過皂化作用使脂肪類汙垢溶解。
其他縮合磷酸鹽,包括焦磷酸鈉、三聚磷酸鈉、六偏磷酸鈉,他們都有一個重要性質,就是作為多價螯合劑使用,所形成的螯合物不會從水溶液中沉澱出來,即是說,縮合磷酸鹽對水的軟化作用不會產生任何沉澱。對鈣離子的螯合力以六偏磷酸鈉最強,對鎂離子的螯合力以焦磷酸鈉最強,三聚磷酸鈉對鈣鎂離子的螯合力介於倆者之間。所有的縮合磷酸鹽尤其是三聚磷酸鈉與十二烷基苯磺酸鈉這類表麵活性劑都有明顯的協和作用,二者複配比比單用其中一種的清洗效果大幅度提高。此外,他們還具有緩衝、分散、促進乳化等作用。
4、矽酸鈉 有原矽酸鈉、偏矽酸鈉和水玻璃。水玻璃在水中能形成穩定的膠體,形成溶劑化膠束,與表麵活性劑一起使用時,有良好的助洗作用。矽酸鹽在水中會發生水解,水解生成的矽酸不溶於水,而以膠束結構懸浮在槽液中,此種溶劑化的膠束對固體汙垢的粒子具有懸浮和分散能力,對油汙有乳化作用,因而有利於防止汙垢在工件的表麵再沉積。矽酸鹽具有緩衝作用,即在酸性汙垢存在時,其PH值幾乎維持不變。矽酸鹽還可以和水中的高價金屬離子形成沉澱,可除去水中的鐵鹽,還能絡合鈣鎂離子,在一定意義上說有軟化水的作用。矽酸鹽還具有耐腐蝕作用,是金屬緩蝕劑,因而有色金屬,特別是鋁、鋅、錫等製件用的堿性清洗劑幾乎都含有矽酸鹽。
原
5、表麵活性劑
表麵活性劑又叫界麵活性劑。狹義上講是指在很低含量時就能顯著的降低水的表麵張力的物質稱為表麵活性劑。廣義上是指凡是能夠使體係的表麵狀態發生明顯變化的物質,都稱之為表麵活性劑。
表麵活性劑的分子是由易溶於油的親油基和易溶於水的親水基倆種集團所組成。親油基以長的碳氫鏈為代表。而親水基團是極性的基團,如羥基、羧基、氨基、磺酸基和醚基等為代表。這倆種基團的不同親和力各自獨立作用而又同時發生。這種特點,使液體表麵發生許多性能上的變化,表現在表麵或界麵上的吸附,表麵力與界麵張力的降低及潤濕、淨洗、分散增溶、乳化、潤滑等性能上。
表麵活性劑的親油基結構上的差別較小,一般是由長鏈烴構成,包擴下列結構:
1) 直鏈烷基(C8~C20)
2) 支鏈烷基(C8~C20)
3) 烷基苯基(烷基碳原子數為8~16)
4) 烷基萘基(烷基碳原子數為3以上)
5) 鬆香衍生物
6) 高相對分子質量聚氧丙烯基
7) 長鏈全氟(或氯代)烷基
8) 全氟聚氧丙烯基(低的相對分子質量)
9) 矽氧烷基等
他的親水基部分的基因種類繁多,差別較大。表麵活性劑性質的差異除與烴基大小、形狀有關外,還主要與親水基的不同有關。因而表麵活性劑的分類一般是以其親水基團的結構為依據,即按表麵活性劑溶於水時的離子類型來分類,可分為四大類:陽離子型、陰離子型、倆性型和非離子型。在工業生產中用陰離子型和非離子型倆類。
表麵活性劑的親水基親油基的強弱與其潤濕、洗滌、乳化性有關係,主要表現在HLB值上及臨界膠束濃度(CMC)。
臨界膠束濃度是指表麵活性劑形成膠束的最低濃度。當在水中加入少量表麵活性劑時,為使親油基團不被水分子排斥,他的極性基傾向於留在水中,而非極性基傾向於翹出水麵,造成表麵活性劑分子在水麵整齊的取向排列,不在是原來純水的表麵,因而水溶液的表麵張力下降,當表麵活性劑濃度增加到一定值時,表麵不能再容納更多的表麵活性劑分子,表麵濃度達到最大值時,表麵張力達最小值,此時多餘的表麵活性劑分子轉向液體內部,出現成團結構。親油基向裏,親水基向外,以減少親油基與水的接觸麵積,這種成團結構稱為“膠束”。開始形成膠束的濃度稱為臨界膠束濃度(CMC)。大於臨界膠束濃度時,溶液中猶如添加了許多“袋子”,把不溶的油汙裝入“袋子”,產生增溶作用。CMC越小,表麵活性越大,而CMC的大小與結構有關,與雙親程度有關:
1) 憎水基鏈越長,越易形成膠束,CMC越小。
2) 親水基越強,電荷越多,靜電排斥力越大,越不易形成膠束,CMC越大。故CMC值順序是:離子型>倆性型>非離子型一般表麵活性劑CMC值都很低,其質量分數大多在0.02%~0.4%範圍內。使用表麵活性劑時,一定要保證他的濃度大於CMC,才能充分發揮其性能。
表麵活性劑有著潤濕、乳化、增溶、起泡、絮凝等多種作用,要使表麵活性劑起到某一種作用,就必須選出一種合適的表麵活性劑來使用,可以借助HLB值來考慮。HLB值的概念是:
HLB=親水基的親水性/親油基的親油性
HLB值與表麵活性劑性質的關係
一般說來,HLB值越大,親水性愈強,即在水中的溶解性愈好。按表麵活性劑在水中的溶解情況,可以估計HLB值如下:
表麵活性劑在水中的溶解情況 HLB值範圍
在水中不分散 1~4
少量分散 3~6
強烈攪拌後成乳狀分散 6~8
穩定的乳狀分散 8~10
半透明至透明分散 10~13
透明溶液 13
根據金屬表麵油汙及油脂的HLB值,選用恰當的乳化劑,和清洗劑進行脫脂,則能脫出的幹幹淨淨。
泡沫及消泡
含有表麵活性劑的脫脂液的表麵張力很低,界麵能小,因而當空氣混入到溶液中,表麵活性劑分子就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吸附於氣液界麵上,使形成的氣泡具有一定的黏度而趨向穩定,大量的氣泡僅以薄層液膜分開而大量聚集就形成泡沫,適量的泡沫有幫助懸浮油汙的作用,對脫脂起裏見解的作用。但如果泡沫過多,就會冒出清洗機,不但汙染場地,而且造成脫脂液流失,液麵降低,而液麵降低和泡沫過多,都會使噴射泵不能正常運行,影響噴射壓力和流量,甚至無法工作。因此必須控製泡沫的含量。在脫脂劑的配方中,消泡主要從倆方麵入手:添加消泡劑或靠調整配方消泡。常用的消泡劑都是易在氣泡表麵鋪展的液體。消泡劑在氣泡膜液麵鋪展時,會帶走鄰近表麵層的液體,使液膜局部變薄,於是液膜破裂而達到消泡的目的。一般情況下,消泡劑在表麵鋪展越快,消泡作用就越強,能在表麵鋪展,起消泡作用的液體,大多數表麵張力都較低,易於吸附於溶液表麵,易於鋪展,一方麵帶走表麵液體,另一方麵。取代了表麵膜中的起泡劑分子,使氣泡破裂。常用的消泡劑有:
1) 醇類 低級醇消泡持久性較差,揮發後就無消泡作用,高級醇(如辛醇、壬醇)較丁醇、乙醇等低級醇好,但使用時需不斷添加。更高級的醇(如油醇),具有非常有效的消泡作用,他不揮發,但也不水溶,需要溶於較低的額醇中一起添加。
2) 磷酸脂類 如磷酸三丁脂,消泡效果也不持久。
3) 矽油類 表麵張力極低,易於在溶液表麵鋪展,是非常有效的消泡劑。使用濃度低,隻要百萬分之幾十就見效果。缺點是價格貴,而且水後清洗不徹底,會影響塗層的外觀和附著力。
4) 聚醚類 目前使用最廣泛的一種,是良好的消泡劑,並能抑製泡沫再產生。被廣泛的應用在前處理線上。
5) 揮發性的石油溶劑 如鬆香水或煤油, 其加入量為清洗溶液質量分數的0.02~0.1%,當這些溶劑揮發時,泡就破滅。這種消泡劑也是不能持久。
6) 某些防鏽油及石油副產品
含有表麵活性劑的堿性脫脂劑使用最廣泛,其脫脂效率也很高,常常把堿性無機物(碳酸鈉、矽酸鈉、聚合磷酸鈉等)稱為助洗劑。助洗劑的助洗作用來自於:
1) 降低表麵活性劑的膠束濃度,提高表麵活性劑的活性。
2) 增加溶液的堿性,以利於中和酸性汙物或使動植物油脂皂化。
3) 許多堿性助洗劑能起到軟化硬水的作用,特別是磷酸鹽和矽酸鹽的效果更好。
4) 有的助洗劑在溶液中分散形成膠體,起著吸附、懸浮和分散汙物的作用。
5) 表麵活性劑的增強或膠體物質的形成,都產生防止汙物再附著的作用。